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美文美图  > 正文

书生报国
——老科技工作者李超显的故事

作者: 李雪晴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3-07 09:54

□李雪晴

从北京到哈尔滨

在北京,20基地有个留守处,就是今天的东直门左家庄。

1963年春,大学毕业后的李超显受基地委派,来到这里。一起来的大学同学有许汝成、崔启聚、刘玉德、戴正云几位,同时,哈军工毕业的左继璋也分到这里。

来此目的,是在这里培训学生。也就是说,从这时起,昔日的学生成了老师,开始有了工资。

培训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,全是女高中毕业生。他们教学员们“104计算机”的原理和操作规范。那个时代,大家抱着革命的目的而来,都很努力,所以他的课也教得很是顺利。

1965年春天,李超显接到组织新的委派,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。

去那里是代表20基地与哈军工合作,参与调整运算我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项目。中苏关系破裂后,大批援华科学家撤离,计算机事业我国要自力更生。领着大家搞的,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慈云桂教授,他是中国计算机权威,此时的职务是哈军工第六系主任。

除慈教授外,参与调整运算的成员共有20人许,其中来自20基地的同志有十五六人,其余的都是本校哈军工的。

哈军工学院堪称当时国内大学里的佼佼者,其中不少国家领导人的子弟都在这里读书,当然也有一些烈士子弟,李超显就遇见并结识其中一位叫彭云的同学,他便是江竹芸烈士的儿子,只是后来再没有见到他。

经过一年多努力,计算机调整运算成功。晶体管计算机被称为441B,体积已经由昔日上下两层的20间房子变成并列的两间房子,但运算速度却提升到昔日的四倍——每秒运算四万次。运算成功那天,大家在一起拥抱欢呼,真是振奋人心,令人鼓舞。

任务结束,新的任务便接踵而至。他知道,天南地北永远有自己新的征途。

艰难的岁月 温馨的家

征程漫漫,岁月匆匆,很多往事来不及回味。但在这段繁忙紧张的学习工作时间里,李超显家庭给予的温馨和力量不可忽视。

提起他的家庭,还要将时针回拨到李超显的高中时代。

他的妻子叫范凤云,富春乡范庄人。他们的结合是在1957年。这时,李超显还是菏泽一中高一的学生。那年,李超显20岁,范凤云17岁。

两人的结合,是通过本村的一位亲戚介绍的。

1956年夏,刚刚初中毕业的超显正在老家等中考成绩。母亲告诉超显,做好准备,过几天有人陪着去相亲。

陪同的伙伴是同龄人李学生,虽说年龄比他小一岁,但从辈分上讲却是叔叔。那天,他俩各骑一辆自行车,都是青岛“国防牌”——这是一种前蹬为行、后蹬立停的“大轮车”,也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“青岛大金鹿”前身。李学生骑的是自己家的车,而超显骑的,则是从邻居家借的。

约会地点在郑营乡集市北头。两位年轻人的行车路线是在大堤上,两侧原野平畴,一望无际,身边绿树成荫,郁郁葱葱。不觉间,下坡便是约会地点:郑营集市北头。超显看到,一位姑娘挎着篮子,站在路边文文静静地等着。

这位姑娘就是范凤云,比超显小三岁。

两人见面,彼此满意。

不久,两家就将亲事定了下来。

丁酉年(1957年)农历七月十四日,这是本家的叔叔李学文提议的。其实,按照当时迷信的说法,这个日子实在是很差的。但事实上,以后夫妻两人同甘共苦,相濡以沫,彼此却处得恩爱长久。订婚时间是丙申年腊月(1957年初),两家彼此赠礼——范家送给亲家两块漂亮的枕巾,上海产的。李家送了两双“美菊”牌袜子,那袜子菠菜根般的紫红色,煞是漂亮时尚,也是上海产的,有点像多年以后中国大地流行的长筒袜,直到膝盖。现在看来,颇具前瞻观念。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